17年年末,2018年年初,各大媒体进行了年度盘点,S51也在近期策划了一场专访,我们找到了几位同事,一起来回顾2017年大家看过的好片。影视后期人的电影观如何,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Adrian Chan / 视效总监
火车上的男人 L'homme du train (2002)
“炫酷特效和故事情节同等重要”
机缘巧合之下,江洋大盗和老教授的生活有了交集。小偷羡慕教授的功成名就,教授憧憬着小偷拥有的自由、刺激的生活。2004年第一次接触这部法国片的时候,我在英国做特效,当时我的工作专注在炫酷的画面,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展现。我每个礼拜会看一两部电影,有天在一家小店里淘到了这部影片的DVD。有一些片你看的时候觉得画面很棒,视觉上很刺激,但走出影院会立刻抛诸脑后。这部影片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它没有华丽的画面,甚至看起来些许乏味无趣,属于一部低成本故事片,但好的故事永远都会吸引人。之后,我更加注重特效和故事的结合。比如,1977年的《星球大战》,抛开外太空、科技元素等视觉上的刺激,就故事情节来剖析,它有家庭的主线,它的故事情节仍然是实的。
Sejdinovic Zlatko / 三维美术师
超时空接触 Contact (1997)
“好电影应该能够引人思考”
我是一枚科幻迷,从小就爱看各种科幻类的书。原著作者卡尔·萨根是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作家,这是他的力作。由书改编成的电影我在十年前就看过,一直想再看一遍,最近和妻子一起重温了这部影片。结尾处外星人幻化成女主的爸爸和她对话,他们处在女主年幼时画的一幅画中。这个镜头存在另一派观点,有的人说怎么没有看到外星人,不是扯呢嘛。确实,很多外星人的电影都是讲外星人怎么袭击人类。这部影片不会强塞给你一个观念,比如这个外星人,每个人内心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现在看的感觉和十年前不一样,那时候和大家的看法差不多,也在想既然讲的是人类跟外星人的接触,怎么全篇没有看到外星人。我不喜欢很直白的电影,它应该能够引人思考,思考在这个物质世界背后的道理:人类存在意味着什么,活着意味着什么,恐惧意味着什么。这些是无法在荧幕上用画面去展现的,是需要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是我喜欢并希望看到的电影。
景志峰 / 模型组长
极盗车神 Baby Driver (2017)
“我喜欢电影中的节奏感”
这是我看过追逐戏节奏最好的一部电影,它里面的配乐应用得恰到好处,Baby在盗窃团伙中扮演司机的角色,每次行窃前,耳机里总是放着一首歌,必须到了一个点之后,才会说“Go!”,这个节奏的把握令我印象深刻。周末的早晨档,一个人坐在电影院第一排,就感觉是自己在飙车一样。复古爵士乐,配上血脉喷张的飙车场面,整个来讲就是视听结合。一件极其暴力的事情,被他演绎得冷静甚至充满乐趣。我喜欢一个人去看早晨档,电影院安安静静的,偏爱明亮一些的2D电影,对眼睛来讲相对轻松。
付钊 / MP组长
敦刻尔克 Dunkirk (2017) & 至暗时刻 DarkestHour (2017)
“直面压力,坚持自我”
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同一个事件,1941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敦刻尔克》侧重于前线士兵,《至暗时刻》站在国家领导人层面。我本身对战争题材就很感兴趣,高中那会还经常溜出校门去附近的书店看军事杂志、小说,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这几年战争题材的电影相对较少,以前的大多数战争片都会突出胜利,这两部独出机杼,花重大笔墨描写怎么撤退,让我不得不看。《敦刻尔克》前面3/4的篇幅描述前线士兵的压抑和绝望、挣扎着生存,最后军官拿着望远镜远眺从国土驶过来的民船,副官问他在看什么,他说了一个词:”home“。这个场景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所有的情绪都在这里,彷佛找到了发泄口。面对压力如何去调节和坚持自我,这个是我通过这两部影片得到的体会,就像我之前的项目经验,我会坚持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磨好镜头,交出满意的产品,而不会选择影响效果的捷径。
范光辉 / 合成组长
疯狂动物城 Zootopia (2016)
“每种电影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导演会影响我看一部影片,但不是主要因素。我的口味很杂,但每种影片我都会有自己关注的点。特效大片我看画面,情感片我会专注于它对故事的表达。观看电影对我来讲,是生活的一剂调味料,能让我转换到另一个环境中去。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去看的零点场,当最后结束的时候,全体观众站起来鼓掌。兔子警察和狐狸进入交管局之后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后来他们进入到小人国,都能让人于细微处感受到这些动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你能感觉到制作团队的真诚。《疯狂动物城》的画面很棒,它的音乐也是点睛之笔,为整部影片情感的递进和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每部电影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但必须有出彩的地方,画面也好,音乐也罢。
一万个观众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有人喜欢晨间档,有人偏爱零点档,有人看视觉冲击,有人感受故事内核。2017年,你看过哪些好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