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上篇的安利大家有没有消化,小编又整理了一波,静待食用。
朴旭东 / 总经理
彗星来的那一夜 Coherence (2013)
“故事是低成本作品的中流砥柱”
彗星来临之际,各个平行空间出现在了同一个环境里,四对夫妇多年营造的看似牢固的朋友关系被渐次打破。这部影片虽场景简单,但故事复杂、逻辑性很强,剧情的反转也出乎观众意料。正因为场景简单,没有打斗、喜剧、特效的加持,故事就成为了整个影片的中流砥柱,它必须足够出彩,才能让影片独具魅力。事实上,作为一个电影迷,有两三年我都保持着一天2、3部影片的观影量,即使到现在我也仍坚持每周至少观看2、3部电影,科幻悬疑题材逐渐成了心头爱。这种类型的片子会非常考验编剧、制片的功底,它的布景很简单,一间房子,桌椅一套,大家就坐在餐桌上闲谈。使用到的工具只有手电筒、乒乓球拍等一些常见的用具。置景量很少,所以制作成本会相对较低。
崔柳 / 市场部
相爱相亲 Love Education (2017)
“她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
迁坟成为故事中三代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结尾处,这位囿于包办婚姻之下的农村妇女摸着丈夫的尸骨说“我不要你了”。与其说是相互妥协,我更认为是双方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从开始的各怀私心,到最后的对对方的成全,于姥姥而言,是自我解脱。张艾嘉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独立女性,做过歌手、演员、编过剧、做了导演,从我大学看过一篇关于她的报道后,便喜欢上了她。爱屋及乌之下,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状态之下观看了这部影片,我很享受这种观影体验,它能让我静下心来感受和思考。我喜欢张艾嘉身上那种魅力,即使预知这部影片不会有太好的票房表现,依然坚持把自己想传达的观念和内核展现出来。她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这点是我从她身上吸收到的养分。因为生活的年代不同,在感情经历上我不会有太多的共鸣,我会更注重她对人物情感的拿捏和细腻的表达手法。
王洋 / 合成师
寻梦环游记 Coco (2017)
“‘科幻、奇幻、梦幻’三幻类电影是我的最爱”
我会特意留出一天的时间去看电影,这样看比较放松、容易融入影片的情绪,观影之余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回味。我的业余爱好中,看电影排在第一位,科幻、奇幻、梦幻类是我最爱的类型。首先,剧情不会死板,会充满乐趣和奇思妙想;其次,一旦涉及到这种题材,肯定少不了CG的运用。遵循物理性的同时让画面尽可能漂亮,是需要后期来完成的。我是抱着一部分学习的心态去观影的,这个是纯三维的,它渲染出来的场景很漂亮,但不过,结合实际,又有点梦幻。整部片子有种“辉光”的感觉,冷暖互补,颜色不会焦掉,近似早晨刚睁开眼睛的那种朦胧的状态。男主角很喜欢音乐,但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结合现实生活,使我印象深刻。有时候你想做的事情,无法和家人达成共识。其他家人也许会不太看好,但我的外婆会以自己的经历中相似的部分去理解我所从事的行业,她觉得这个是需要耐心的,人的性子能沉下来就挺好的,会给予我支持。
Rohit Suryawanshi / 高级合成师
人类之子 Children of Men (2006)
“我注重对影片应用技巧的学习和解读”
我钟爱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科幻片,并且在博客上对这种类型片子的导演、作家等保持密切关注。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是在11年前,在印度的一家影院里。这部电影是大师级的,导演和摄影给了片中很多场景以艺术性的表达,有很多技术方面的东西可以借鉴和学习,所以我看了很多遍。它对我来说太特别了,我沉浸在这个由好剧本、伟大导演以及令人敬畏的拍摄技巧共同构造的令人信服的未来世界里。片子在很多细节方面很讲究,一个个的长镜头太酷了,前半部分的一个大约5分钟的车祸的长镜头就令我印象深刻。重温这部影片的同时,我更注重学习和理解其中应用到的诸多电影技巧。
黄小嘉 / 视效总监
白日梦想家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2013)
“我比较在意自己对一部影片的感觉”
有次,在家里电视上偶然撇到这部电影,知道有肖恩·潘(其实只是客串一下)就坐下来认真看了。然后当女角唱起Space Oddity鼓励男主起飞,我的魂就已经完全投入到电影里,与男主同步:《生活》杂志需要做最后一期的封面,中年男主为了找到搭档多年但素未谋面的名摄影师,结果跑遍全世界,真正的上了火山,下过冰岛。从平凡庸碌的生活里突然跳线,意外地“说走就走”,发现人生其实有很多可能性。我也喜欢随性旅行,能力容许时奔远点,条件有限则跑近点。这世界很大,同时这世界也很小,正如男主迈出旅程第一步时,画面利用不同环境巧妙显出电影的主题大字一样,“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在旅途中亲自感受这世界。我比较在意自己的感觉,多过外界的评价,所以无论影评如何一般,只作为参考,只要我有意愿,就会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一部影片。
本次专访,小编与十位同事面对面交流,调研了大家的2017年观影史,也挖掘了大家的观影习惯与观影故事。他们中有70、80后,也有90后,每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别样的时代背景,每个人有不一样的观影经历,但殊途同归——大家对电影的热爱是一致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到感召,进入了现在的行业,成为了默默耕耘的影视后期人。我们由一部电影窥探到一个人的电影观。毋论镜头分量,S51人都会保持初心,竭力完成每一帧画面,每一个角色,使其得以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